-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15
2022 02 18 Efficiency Thinking 01 How Did I Struggle To Overcome Efficiency Addiction
layout: post title: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categories: [思考] tags: [认知, 效能, 生产力, 自我管理, 知识创造, RoamResearch] published: True
- 00:30 药方1:玩具属性 vs 工具属性
- 04:10 药方2:Create Before Consume
- 07:30 药方3:“重器轻用”,自由组合
- 11:20 药方4: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
- 16:18 药方5:建立“防崩溃”机制
- 19:57 「效率成瘾」药方结总
效率工具有两个属性,第一个是它的玩具属性,第二个是工具属性。
作为一个效率工具爱好者,也是一个效率产品的从业者,天然地就会去把玩各种各样的 App 或者是软件。我还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有打开 Firefox 的扩展商店,玩各种各样的插件,甚至连玩插件都能够玩上一个通宵,当然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而在工作以后,我还是会定期下载手机上的 App 来玩,很多时候都会去应用商店里面试用各种各样新鲜的 App,经常会找限免或者是“最美应用”这样的平台去发现新的效率工具,后来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效率成瘾或者是叫 Productivity Porn(效率色情)。
效率色情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生活黑客》这本书,书中写到 Porn 这样一个词,其实是“对某件事情上瘾”的一种描述,不只是说对色情内容上瘾,而是你对其他的内容像是生产力工具,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方法的无止限追求,都可以称之为 Porn。比如说武侠或者是枪战动作片,其实也是一种 Pron,就像我们去电影院看的商业片,其实最重要的卖点就是那些在赛道上的追逐戏或者是动作类的打斗戏,让我们自己产生一种代入感,就像自己能够拥有主角那样的能力。
那么类比来说,当我们使用效率工具的时候,就很可能认为当自己掌握某项工具的时候,会像其他使用该工具的人那样厉害。但现实往往会打你的脸,哪怕你用上最贵的 GTD 工具 OmniFocus 或者是笔记软件 Roam Research,你可能依然只是在把它当成一个玩具,而不是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工具。
其实“工具”是一种执念,当你不断地去追求新的工具,追求新的应用,一直在忙于磨刀,却一直没有去砍柴,就一直没法推进自己的项目。
那么我找到的第一个克服效率成瘾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区分当前自己是在“玩玩具”还是在“用工具”。当我们在玩玩具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段时间尽可能地去发现更多的应用,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少数派里面就有很多的文章会教大家如何去使用工具,或者就像大家看 VLOG 或者是测评类的视频时,其实你也是在一种玩的属性,因为这个时候你也会将自己代入进去,而这个时候其实你只需要享受玩具或者是看别人玩玩具的快乐就好。
而当你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你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把事情做完,Getting Things Done。
- Firefox Extensions
- iPhone App Store 限免
- 最美应用
- Productivity Pron 效率色情
- 《生活黑客》
- 工具即执念
- https://sspai.com
- Getting Things Done
- Feedly RSS Twitter
- Web 2.0 -> Web 3.0
- 宠物、小孩、性 擦边球
- 《注意力商人》
- Publish More
- sspai 文章评论
-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其实是己所欲,施于人。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50
- 用好重器的 20%,All In One
- Roam Research Block Reference举例 Tim Ferriss 建议大家少做 New Year Resolutions,多做 Past Year Reviews(PYR) [*]在最新一期播客里,Tim Ferriss 建议大家少做 New Year Resolutions,多做 Past Year Reviews(PYR)。坚持做了 8 年的他认为这个方法更有启发性、价值性和可执行性。这里的 PYR 可能和大家认为的“年终总结”不大一样,可以大致拆分为以下 5 步:
1. 在笔记本上划出两栏,一栏是积极,一栏是消极
2. 看一下这一年的日历(或者手账!),过一下每周做过的事情
3. 如果日历里有任何让自己产生了强烈的积极或者消极情绪的人、事、物,把它们记录到对应的栏目里
4. 记录完毕以后,重新回看这两栏,利用二八原则思考:在每一栏里,对自己来说最真实、最有力量的 20% 是哪些部分?
5. 基于以上思考,分两步规划明年的日程:
把贡献积极性最多的人事物规划进明年的日程里,不管是约见朋友还是预定活动。同样地,把导致消极性最多的部分放进 NOT-TO-DO LIST 的最前面,还要放在你每天早上都能看得到的地方。他还提醒,不要为了义务、愧疚、FOMO 等等理由再继续把它们纳入生活日常,这样无法远离不幸🙃
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有一点经验主义和保守,而且实践这些事情的话好像已经很忙了,可能很难再去尝试新的东西。不过比起只做新年计划,或者简单的流水账式的总结,还是有一些现实基础和反思性在里面,感兴趣的可以试试。) - DEVONthink Search 快!
- Roam Research Block Reference举例 Tim Ferriss 建议大家少做 New Year Resolutions,多做 Past Year Reviews(PYR) [*]在最新一期播客里,Tim Ferriss 建议大家少做 New Year Resolutions,多做 Past Year Reviews(PYR)。坚持做了 8 年的他认为这个方法更有启发性、价值性和可执行性。这里的 PYR 可能和大家认为的“年终总结”不大一样,可以大致拆分为以下 5 步:
- 自由组合,Unix 哲学 #效率思维
- 注意力 -> 专注 -> 直达目标 -> 减少浪费
- 自动化
- 减少干扰
- 不要接触它,不会被吸引注意力 📢
- 以 DEVONthink + BetterTouchTool 修改菜单快捷键为例
- 延展:Smart Rules
- Keysmith + Telegroam 📱收集Fleeting Note
- 阅读流程
- Todo
- Reading
- Doing
- Writing
- Done
- Todo
- Daily Notes 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 P.A.R.A 🗄 Archives 一切才可以安心。
- 防崩溃 包装,裹住过往。
- 安全网 固定住山坡的泥土,没关系。
第二个点是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我每天都会在使用 ISS 或者是 tracer 来刷各种各样的信息。那很多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些信息都是你的消费品对吧?那当我去消费这些信息的时候,我能得到什么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在我消费它之前,我自己能不能先输出这里呢?因为现在是 web 2.0 时代,所有的人平台都在鼓励创作者在他们的平台上创作,而他们通过人工智能或者是机器推荐来引诱人们去消费它的信息,创造属于它的属于平台的商业价值,尽可能地赚取你的注意力。
在这个流量经济时代,你会发现最典型的就是宠物小孩以及信打擦边球的各种信息都在抖音或 TikTok 盛行。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注意力驱动的商业时代。而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在你消费之前去创作。而这一点上我特别期待于 web 3.0 的到来,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 publish more 就像我在读文章的时后,我也会想,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准备消费下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对当前内容有没有什么评价呢?其实我也就会直接在作者的文章下面进行评论。
比如说这篇文章提到了他的一个工作流,使用到 qbox promo 以及思源笔记。那我就在这里做了一个总结,你需要的不是一个 plomo 而是与自己对话,你需要的也不是一个 qbox 而是听别人讲话。那么你需要的也不是一个思源笔记或者 run research 而是说话给别人听。那么就这样一段话,我会把它直接放到这篇文章的底下,当然我也会把它保存下来,放到 terror ground 通过 terragram 直接发送到 ROI search 里面,还有更多的是需要交友。
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下面也有所评论,作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个工具流,当我学到了什么,我也会直接告诉作者我从他的文章当中学到了什么?这也是一个纪实的输出。我自己的笔记法称之为春夏秋冬,春天播种收集,夏天除草规整,秋天收获输出,冬天储藏归档,通常来说也会引起作者的更多讨论。那么回到我们这个 create before consume 我们也可以从哲学角度来说,当你需要消费内容的时候,你创作的内容也会引发其他人的注意。那么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其实就是己所欲失于人。好,那我们看下一个点,重器轻用。这个其实是甄玉鑫老师提出来的一点,我们已经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款工具都有它的独特的地方。我之前有在一期,然后 research 的 newslater 里面提到过,我们之所以用某一款工具,一定是因为它那 20% 特别吸引我们。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只需要使用到它最重要的 20% 的功能即可。就像在 Roam Research 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它的 block reference 比如说我来找一下这里我可以引用的一个内容,我就可以把我需要引用的内容快速的粘过来,然后打上我想做的标签。
就像 team faris 提到,我们在 202 这个新年纪,不要去做那么多的新年愿望,雄心勃勃地觉得自己新的一年会有新的改变。但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年是什么样,去年是什么样,有多大差别?难道你还不清楚。所以说大家应该多做 past year review 也就是过去一年的回顾,具体怎么做。后面的视频我可能也会提到。
所以说总结下来用好重器的 20% research 里面最重要的是 block reference 然后对于 devsync 来说,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就是 search 比如说我们来查一下重汽轻用,然后我就可以搜到我在 devsync 里面所有关于重汽轻用的信息。而这个速度是搜索极快,并且在右侧你可以看到它有一个展现的区域,让我们快速知道哪些地方有相关文字的一个出处。
其实我就能找到之前所有提到该内容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常常把 devsync 和比作是一栋楼当中的地下室或者是楼阁。当我们需要找什么内容的时候,我们能够非常快速地去找。虽然说平常不会去楼阁里面翻东西,但只要他搜索起来很快,你就能够快速地去找到他。
就像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其实是在我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快速记录它要的一些想法。我们可以打开这篇原文。这个是一个飞书文档,作者翻译了一篇文章,然后我可以在这里直接划线。比如说写作只有三个属性,然后我可以直接用 deego 在这边写下新的内容。过了一会儿它就会保存到 devsync 里面。那你也可以知道在 deego 里面也有大纲的功能,并且你可以直接把右侧的内容拖进来,直接转化进来。但为什么我不去用它,因为它虽然有,但是做得并不够极致。而我通过 dego devsync 然后 research 这样的工具可以自由的组合,那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用好这个软件最特色的 20% 的功能。而自由组合这一点其实就是 UNIX 哲学,这里可以在接下来我们讲效率思维的时候再展开。
好。那么总结一下如果你想克服效率成瘾,不要去追求一个软件 all in one 而是用好每一个软件最有特色的20%。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把他们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你要知道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出点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我们前面提到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注意力意味着我们要专注,专注意味着我们直达目标。而中间的部分其实就是减少浪费。什么是效率?其实就是在减少浪费。而如何减少浪费,就是要尽可能帮我们要做的事情自动化起来。
对于我们做事情来说,特别是效率工具来说,最好的状态是不要接触它,只有当你不用接触它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吸引注意力。那么这里我来讲一个 devsync 的用例,比方说每次我需要去切换这个视图显示在左边还是右边。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它的快捷键,它现在的快捷键是 command 5 command 6 command 7 这个显然不是很好按,而它默认的 ctrment 1 command 3 我却一般用不到它,所以说我们可以来把它标准化,然后自动化起来。
比方说当我们在 devsync 里面按下快捷键 cmbend 1 的时候,我希望把它转换成 cmbn 的5,让我们来试一下效果。但我按一下 cmbn 的1,他现在其实按的应该是 command 5 对吧?然后我们再来一个按一下 command 2,按一下 command 2,然后给它分配一个新的快捷键 command 6,再复制一个 command 3。那么现在的话当我按下 command 1, command 2, command 3 它就是我希望的一个效果。所以这一点来说,首先我们要去总结自己常用的一些操作,然后把自己的操作标准化出来。从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像 better talk store 这样的自动化工具来保存你的自动化流程。
在 devsync 里面,最常见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 workspace 比如说我总是打开我的高亮视图,比方说这里有我的网页高亮。然后按下快捷键 command enter。这就会跳转到下一个我收藏过的内容,但是没有重复阅读的内容。按下快点键,这样的话就会以一个视图的方式来帮助我去回顾我在 deego 里面所阅读过所高亮过的内容。而这个视图在我平常用的时候并不会打开它,所以说我可以通过一个 AUX base 的概念来添加。比如说这里可以添加为 dego reader review reader 这样的话每次我需要启动它的时候,我只需要在这里选中 RSS reader 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形态。然后我回到刚刚的第一个 reader 他就回到我刚刚 deego 的一个回顾状态。
另外一个是他的 smart rows 比方说我要 filter 所有重复的内容,或者是我可以自己新建很多自动化的规则,让它自动帮我去做一些自动化的事情,或者是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keysmith 这个软件很神奇,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工作流,并且你可以录制它,录制的时候可以模拟你所有的这些点击事件或者是快捷键操作。然后当你再次运行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可以帮你自动执行这些操作。比方说这里有一个 super 的一个内容,我选中它按下快捷键,他就会帮我自动打开 terager 然后把这个链接粘贴到这里。这个时候我只需要再粘贴一遍我复制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我自己的留言发送过去就可以进行一个速记。那这里所有的内容其实都会保存到我的 going search 里面,就像刚刚的 super 的一个记录,所以这个是借助于工具来帮助我快速达到自己想达到的一些目的。比方说刚刚的收集。
Flatingnote. 和一个阅读的流程,都可以先把它流程化出来。通常来说,你可以用看板来标识它,比如说 todo 然后你再去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优化,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一个重复劳动,也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工具的不必要操作,提高效率其实就是减少浪费。
好,那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点,客服效率成瘾,你还需要一个崩溃机制。这个对我来说就是一个 daily note 最为典型。那我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而这崭新的一天能够帮助我重新开始。不管昨天做得有多烂,我今天面对的都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等待我去书写,写下新的内容。我一天当中会先以 objective 也就是目标为核心来写下我所有的内容。而还有一项就是刚刚演示过的 quick capture 也就是我在 telego 里面记录下的这些内容,会自动同步到然后 research 的 quick capture 这一项。
就像今天看到的 Twitter 内容,或者是我记录下的一些网页摘抄内容,或者是我在手机端的一些想法,或者是刚刚给大家演示的这部分,它都会自动放到我的 daily note 而每一天都是这样一个崭新的 case 避免我去崩溃,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另外一个是 para 它里面有一个归档,归档这个意义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会把所有内容都归档到我的 dealsync 里面,我可以看到我所有的推文,然后也可以看到所有的笔记,然后也可以看到我所有的高亮。还有我发布过的博客或者是 newslater 她都会归档到我的 devsync 只有当你归档之后,一切才可以安心,也就是你可以防止自己崩溃而防判崩溃。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也是意在帮我们创建一个对外的建接口。这里其实很有趣,我搜我在 devsync 里面搜索东西,经常会搜到一些其他领域毫不相干的一些内容。比如说这里其实是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架构里面的一个概念。但其实这个概念是我在读少数派的信息管理专栏里面看到的。而这个防崩溃层在软件架构里面其实也是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把防崩溃层看作是客户模型来的一个服务,它抽象了我们在一个范围内会如何去使用,它可以理解为一个 facat 也就是一个适配器。而这样一个适配器在包装之后就可以安全的裹住过往。
这个有一个概念叫安全网,就像我们在高速路上会遇到旁边的滑坡,而这些滑坡上往往会通过铁丝网的方式固定住山坡的泥土,防止它崩溃下来。虽然这些泥土可能已经很散很乱,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有勇气重新开始,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好,那那么我已经把整个一篇文章讲完了,讲完之后让我回到普通的模式放大一点,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把整篇文章给它复制到当前这个页面了,不用放在我的 daily note 里面了。然后我把它设置一个标题,大家还记得这三个四个五个点吗?第一个点是玩具属性 vs 工具属性,我们要破除工具的执念。好的工具虽然会让我们有一种代入感,好像自己拥有了这样一个工具之后就会变得很厉害。但其实只有把它真正的当成工具用起来,才能够真正地推进项目,改变你的生活,玩的时候就好好玩,用的时候就发挥工具的极致。
第二点就是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我们要尽可能在消费之前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更多地去发布,更早地去发布。那么创造其实是为了得到你自己更想消费的东西,也就是己所欲兼施于人。第三点是重器轻用。我们不要去想着在一款软件一款工具上 word one 而是要用好每一款工具的最具特色的20%,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彼此配合起来。同时他也呼应了第一点,我们也可以去尽可能使用更多的工具,满足自己的工具贪玩的心态。第四点是当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相互配合之后,我们要将它基于写作或者任务管理、目标管理等等的流程梳理出来,将它们标准化起来,形成 SOP 这样的话你才更有可能通过自动化工具将它们组合起来,每次做事情的时候就能够直达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推荐大家可以用看板的方式把它梳理出来,然后尽可能缩短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步骤。
最后一个则是防崩溃机制。我们通过 daily note 的方式来让自己意识到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不用去担忧过往,过往都被安全地包裹了起来,让我们更加有勇气的出发过去。没关系,今天我们可以再次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好。那么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内容了,谢谢大家的关注,接下来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类似闲谈的一些节目。那么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彩蛋,当我做完这期视频之后,这个文稿所有的内容其实就可以配合我所说的视频字幕,也就是通过自动化识别的方式产生的文稿,再配合我记录下来的这些关键点而自动导出为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基本的结构已经有了,我剩下的只需要去补充跟它有关的一些内容和插图,插图可以直接来自于我视频的截图,那么这篇文章也就能够非常快速的产出了,这也是我为了打造令人满意的个人知识工作流所做的一次尝试。那么我们下次再见,不要忘记三连,谢谢大家。